一泓江水润民生 涓涓清流泽万家水润万物,细而无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于丹江口水库,浩浩荡荡跋涉千里的长江水汇聚于我市地表水厂蓄水池,担负起近80万人民群众的用水重任。
截至今年4月,廊坊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地表水厂供水工程(一期一阶段)投产运行已满5年。主城区供水能力从原来的8万立方米/日,提升至23万立方米/日。江水使用量已累计使用19673万立方米。源源不断的江水,结束了廊坊长期单一使用地下水的局面,实现了“一供一备”双水源的“量”变和从水源短缺到水源充足、水质提高的“质”变,形成了廊坊供水新格局。
着力构建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我市选择了全国知名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通过组织编制《廊坊市市区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18-2030年)》,推进“供水一张网”建设,规划安次区、广阳区、开发区、万庄区域及临空经济区实现供水管网的互联互通,规划整合形成集约化、高品质的一体化供水保障格局。
建设标准高。地表水厂项目是廊坊清泉供水公司第一个利用BIM数字化技术的项目。依托BIM平台,施工单位、承建单位及运营维护可以协同工作,实现建设项目全过程、全链条、信息化管理。期间,廊坊清泉供水公司不断完善工程管理制度和环保大气治理施工标准,建立了安全体验区,初步建立了一套工程管理体系;充分运用新技术,成为首个华北地区最大的超滤膜处理工艺水厂;施工建设中应用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10大项31子项,应用了自主创新技术7项;获得建筑业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项目建设效率高。为确保地表水厂早日投运,廊坊清泉供水公司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在建设地表水厂同期,多点铺开,同时实施地表水厂至市区的3条供水配水干管项目。3条进入市区的输水管线公里,管线需穿耕地、经村镇、交叉公路铁路。“这3条管线,难度可不一般,为公司供水管网施工史上的三个新突破……”工程技术管理负责人董学谦回忆说。一个个详实的数据,记录了供水人迎难而上、高效推进的艰辛。
为了推进调试工作进度,廊坊清泉供水公司科学制定方案,统筹安排调试工作,对新引入的设备及联调各环节进行重点检测。
市地表水厂经理张淑芬说:“设备安装时,公司负责人跟随设备安装人员一遍遍地走、看、听……当时负责供水设备调试的负责人整整48小时没有合眼,直到听到‘没问题’三个字,悬着的心才落地。”
8人,24小时往返在市区20余个水质观测点。在水源切换前期,廊坊清泉供水公司反复推敲认真研究水源切换方案,安排全部水质化验人员认真进行水质检测,廊坊清泉供水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率先试饮江水(生水),化验人员也当起了江水“品尝员”。
“江水置换那一天的情形历历在目。全市人民实现了与君共饮一江水的梦想,也破解了我市当时严重缺水的困局。我们采用的是国内先进的膜处理工艺,水质更有保障。”张淑芬介绍。
供水范围逐渐扩大,滋养和惠及了广阳、安次、万庄、廊坊开发区及临空经济区“五区”人民。
2022年3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航空物流区市民服务中心正式通水。
“以前喝的水水质硬、水垢多。家用锅具、水壶,不出一个月,就会有一层水垢。用了江水后,基本没见过水垢,沏茶效果更好了。”家住文苑小区的王女士说。
近年来,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输送生态水、置换引江水等措施,有效遏制了京津冀区域的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我市地下水位开始回升。新时代的廊坊,也因“南水”的浸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调度中心LED大屏上,动态显示着市区各供水路段供水流量、流速、水压的实时变化;工作人员通过ARIMA时间序列模型,科学水量预测,确保水源供需平衡;供水压力全部在0.28兆帕以上,全面消灭低压区;城区分级分区供水压力观测点从0增至180余个;24小时在线实时观测出厂水余氯、浊度……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供水GIS云服务、营收云服务等9个模块和调度系统、巡检、抢维修、云客服等18个系统的深度应用。
供水抢修,实现人工到智能的跨越。从人工跑办“送单”发展到一键发送“智能”派单,抢维修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抢修效率;DMA分区计量,能够计算夜间最小流量,听漏队伍能够准确判断暗漏,供水阀门电子标签管理,实现阀门的信息化管理;智慧水务云客服和巡检现场抢维维修平台已打通,云平台水厂设备点巡检已实现应用,库房管理进销存实现一体化管理,模块应用率达100%。供水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大提升了供水管网“健康”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