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历史起源,中药很多人都喝过,但是你知道中药的历史起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中药的历史起源。
中药,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中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现在中国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天然药物这门课,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称的中草药。
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中国大约有***种药用植物,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在中药资源上我们占据垄断优势。古代先贤对中草药和中医药学的深入探索、研究和总结,使得中草药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与应用。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
本草的含义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着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华民国的建立后,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是指中国汉族的劳动人民们所创造了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医学,因此也被称为汉医,是一门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最早的中医是诞生于原始社会时期,而且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中医理念,以后又经过了历代的总结和发展。
在中医学中,最有影响的医药神话是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中国医学史》作者陈邦贤说:中国医药之起源,历来有尊伏羲、神农、黄帝为医神者。
有尊伏羲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间接说明了针药的渊源,有尊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关于中药,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在古代无不归功于神农,有尊黄帝使岐伯、尝味草目、典主医耀世平台怎么样者,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即是借黄帝与岐伯之口,来传达中医学流传千古的理论体系。
此外,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脱离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保护肠胃;有巢氏构木为巢,使人们避开了禽兽虫蛇的侵扰与外伤。
灸法起源于我国北方高寒地带,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是适应北方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发病特点而产生的;汤剂之创始者伊尹,为商汤之相,以滋味说汤。
《吕氏春秋》记述伊尹答商汤有关烹调问时曾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既是调味品,又是常用药,故有医食同源之论。
此外,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内经》时代,中国已经有较细致的记录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大小、容量等人体解剖记载,还有对人体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认识的记载,这些理论既有专篇论述,也穿插于其他说理性的篇章。
人类历史上一切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在人类同大自然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中医药知识也不例外。就拿神农尝百草来说,神农不一定有其人,但“尝百草”的事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可能是一个人。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不懂得耕作收获,只是从自然界寻找现成的东西拿来充饥,“饥则求食,饱既弃余”。可以想象,人类在采集野菜,种子以及植物根茎充饥的时候,有可能吃到一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头痛,呕吐,腹泻等情况,甚至可能昏迷,死亡。比如吃了大量的大黄,会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可导致呕吐。当然,也可能有例外的情况,正在腹泻时,无意中吃了某种植物,腹泻缓解了。这样天长地久,人们就逐渐懂得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寻找某些能治病的植物。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药物也就出现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正是人民群众这种实践的反映。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中说道:“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有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了。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的积累下去,乃有草创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鲁讯先生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人类发现药物的生动描述。
除了发现药物以外,外治法的出现大体也经历了这样一种体验摸索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中,人和动物杂处一起,难免引起搏斗导致外伤,当采集和猎取食物时,因碰撞,跌倒或由高处坠下而引起身体损伤的事也会经常出现,当这些外伤出现时,人们有可能不自觉地抚摩,揉搓以减少疼痛,或者随手用泥土,树叶,苔藓等敷在患处止血,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可以减轻疼痛或可以止血的东西。这就是某些外治法和推拿术的起源。
至于针灸疗法的出现,恐怕为时更早。我们的考古学家曾不止一次地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种叫作“砭石”的石器,据考证,它是用来刺破痛肿排脓放血或刺激身体某部位治疗痛苦的工具,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少说也有几万年了。以后的金属针和刀就是从砭石发展来的。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析和设想:原始人在采集和猎取食物时,经常会被石头碰伤,在与人或野兽搏斗中,也常会被石头块击伤,在碰伤或被击伤某个部位后有可能意外地减轻了原有的痛苦(如腰腿痛,头痛等)。这种偶然现象开始当然不会被人们注意,但久而久之,经历的人数和次数多了,人们就逐渐懂得,用带尖的石块顶压刺激某个部位,可以减轻某种痛苦,进而懂得用石头磨制专门的工具,这就是砭石。
灸法的出现,则是在火的发明之后。人们用火烤制食物时,难免被火灼伤局部皮肤,可能偶尔发现,某个部位皮肤被灼伤,反而会减轻消除某些病痛,这种经验的日积月累,人们便有意识地点燃某种植物茎叶,来灼烤身体的某些部位以治疗疾病。在内蒙古一带,还流传着一则有关熨法和灸法起源的传说:古代有一位老牧人,经常腰腿疼痛,找不到治疗方法。有一次,他上山牧羊,山上很冷,他便烤火取暖,接着在刚烧过火的石头上睡了一觉,那热乎乎的石头,挨着疼痛的腰腿部位,他感到很舒服,随后疼痛居然减轻了很多,接着他又在烧过的石头上睡了几次,腰腿痛居然好了。老人把这一发现告诉别人,人们互相传说,有病的也反复试用,于是大家逐渐懂得了灸法,熨法能够治病。
从以上谈的药物,外治法以及针灸疗法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药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的实践,原始的医药卫生,是原始人类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正是这些早期经验,为以后中医药的发展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第一个代称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代称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后,中医亦被称为“皇汉医学”。在日本中医被称为“汉方医学”。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名称:香加皮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XIANG JIA PI拉丁:Cortex Periplocae别名:北五加皮、杠柳皮、臭五加、山五加皮、香五加皮药用部位:根皮药材性状: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少数呈不规则的块片状,长3~10cm,直径1
晚上咳嗽睡不好怎么办,8种夜间快速止咳的方法能治什么病晚上咳嗽睡不好怎么办,8种夜间快速止咳的方法有什么作用晚上咳嗽睡不好怎么办,8种夜间快速止咳的方法什么样真假辨别最近也是处于一个换季期,无论是本身有咽炎问题的,还是最近因为气温变化导
蒲棒能治什么病蒲棒有什么作用蒲棒什么样真假辨别蒲棒(《本草衍义》)【异名】蒲棰、蒲厘(《本草图经》),蒲槌(《本草衍义》),水蜡烛实(《广东新语》)。【来源】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果穗(药用其茸毛)。植物形态详香蒲条
毛叶木通能治什么病毛叶木通有什么作用毛叶木通什么样真假辨别毛叶木通(《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山梅花的茎叶。【植物形态】山梅花直立灌木,高2~3米。茎枝对生;幼枝灰绿色,有毛茸;老枝红紫色,秃净。单叶对生;长卵形,长4~10
零余子能治什么病零余子有什么作用零余子什么样真假辨别零余子(《本草拾遗》)【异名】署预子(《本草拾遗》),薯蓣果(《江西草药》)。【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叶腋间之珠芽。植物形态详山药条。【性味】《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归
哮喘怎么治疗吃什么好?蜂蜜很简单能治什么病哮喘怎么治疗吃什么好?蜂蜜很简单有什么作用哮喘怎么治疗吃什么好?蜂蜜很简单什么样真假辨别李晓是一位办公室白领,平时不太喜欢运动。偶尔兴起,周末和老公一起爬山,没想到天公不作美,本来好好的天气,
江珧柱能治什么病江珧柱有什么作用江珧柱什么样真假辨别江珧柱(《本草从新》)【异名】马甲柱(《闽中海错疏》),角带子(《本草求原》)。【来源】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动物形态】栉江珧(《宛委录》),又名:珧(《尔雅》),玉珧(《尔
地毡草能治什么病地毡草有什么作用地毡草什么样真假辨别地毡草(《泉州本草》)【异名】金雀梅、金雀花(《泉州青草药》),天地花(《泉州本草》),地红花、小毛毡苔(《福建中草药》)。【来源】为茅膏菜科植物匙叶茅膏菜的全草。【植物形态】匙叶茅膏
羊肚能治什么病羊肚有什么作用羊肚什么样真假辨别羊肚(《千金食治》)【异名】羊胃(张文仲),羊捻民(《纲目》)。【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胃。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分】每100克约含水分84克,蛋白质7.1克,脂肪7.2克,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