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娱乐挂机-地址朱自振(1934-2021),茶史专家,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长期从事茶史研究,论证巴蜀是我国茗饮文化的摇篮,为发掘和整理我国茶史文献,推进茶文化研究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9月13日,朱自振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7岁。今天我们刊发这篇文章,以表悼念!
《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自古及今,都把茶的最初发现和利用归功于神农。但历史上一直这么传,也一直没有人据之作为定论。因为神农的故事只是一种传说吧了。
今天见到的记载,多数是战国和秦汉年间一些学者整理和记录的。经过长时期辗转流传,加上搜录时的主观取舍,失实甚多,但其中许多基本史实,还是比较可信。如《淮南子·汜论训》说:“昔者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等等。显然,这些传说,和当时的王权和法治精神是不相容的,要不是客观存在,谁都不会搜录的。又如对“剡耜而耕,摩蜃而耨”等记载,在现代考古发掘出大量骨耜、蚌刀、蚌镰等实物之前,可能很多人不信其有。因此通过分析研究,我认为大多数神农的传说资料是言之有理;关于神农尝百草从而发现和利用茶叶的传说也是可信的。
但是,对于神农传说的史实,只能作为整个神农氏族或部落的全部历史活动来理解。古籍中所讲的“神农氏”,应该看作神农部族的活动或时代的一种拟人化,不能信为实有的人物。我国的历史纪年,直到西周共和行政元年(公元前841年),才有比较可靠的资料。西周前期和夏商时代,还能根据某些甲骨文、金文提供的线索,笼统地构划出一个帝王世系;至于夏朝以前,除非出土的实物可以用来探索外,其它的一切要想从传说中定出绝对年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史书上关于不同的神农传说记载,其反映的历史时代,确有先后早晚之别。如《太平御览》引《周书》佚文说:“神农耕而作陶”;《淮南子·主术训》载:“神农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不但发明农业和建立明堂之制,在时间上先后悬殊,即以“耕而作陶”来说,耕和陶也不是同时创立。据西亚考古揭示,人们是先有农业而后才发明制陶,一般陶器的出现,要比农业迟一千多年至二、三千年。再从《庄子·盗跖篇》看,所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讲的是母系氏族阶段的情况。而《帝王世纪》所载:“炎帝(神农)都于陈,又徙鲁”;《汉书·食货志》也说:“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仭,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不能守也。”这里讲的神农是炎帝,是指处于父系氏族阶段和接近进入阶级社会的内容。由此可见,同是神农传说,反映的时代,早晚相差很远。如果要给“神农时代”划个范围,应当是从母系氏族社会一直到父系氏族末期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集神农传说的全部资料,不仅关于神农发现利用茶叶无具体的年代可资参考,就是神农的其它发明创造,如农业、制陶、医药、筑城、为琴等等,也都没有提出任何年代。这里,我们只能根据考古发掘对某些事物提供的先后关系和相对年代,通过比较推测,对其它一些内容提出一个约略的年代。在未有农业之前,主要依靠采集、狩猎为生;农业(种植业)是由采集发展起来的。正如《新语·道基》所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说明在前农业时期,确实存在一个“求可食之物”的采集阶段。而茶的发现和利用,是和采集密切联系的。如《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和另外一些传说中所讲的“在神农尝百草时,一日遇七十毒,“得茶乃解”联系起来,就可看出在神农部族还处于原始采集阶段或刚有医药时,茶就作为一种解毒药而开始被利用了。从民族志材料看,原始医药和原始农业的出现,也证明医药的出现早于农业。如我国北疆的鄂温克人,解放前,基本上是一个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不营农业,驯养一种为狩猎服务的驯鹿,他们经济形态极其原始,除了巫医而外,已经懂得利用某些植物来防治人和驯鹿的一些疫病或外伤。又如生活在今天澳洲和非洲沙漠中的一些土著,主要靠采集某些昆虫、植物根茎为生,他们虽然不知道农业,但也出现了原始的经验医药。史学界根据传说记载,认为神农部族是属于蛮夷集团的南方民族。由此,可以推断在神农部族尚未有农业之前,已经发现和利用茶叶来治病解毒,这不是不可能的。我认为神农部族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历史,应该早于农业,至迟也和农业差不多时间。农业起源的时间,西亚考古的初步结论为一万多年,近来美国、波兰和埃及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的证据,又把农业的历史提早到一万七、八千年。我国目前虽没有找到农业起源初期的文化遗址,但从我国出土的原始陶片来推,我国农业的历史,最迟也不会迟于一万年。因此,我国利用茶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万多年的时间了。
关于茶的起源地区,自顾炎武《日知录》中提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的看法以后,一般都称“我国的茶始于巴蜀”。但近年可能受“茶树原产地中心”说的影响,有些人不提巴蜀而笼统称西南或通称“云南”,我不同意把云南或其它地方列为我国茶树原产中心,更不同意把云南说成是我国茶的起源中心。我认为我国茶发端于鄂西,正式形成和兴起于史前巴蜀。云南和其它地区利用茶叶和饮茶的知识,是由巴蜀流传去的。
根据初步整理的资料来看,神农氏族或部落最初的活动范围是在湖北西部。这不仅因为在那里集中了最多的以神农命名的地名和有关神农的遗迹,也不仅因为许多古籍中记载的“烈山氏”、“厉山氏”(神农之号)和其地考证在今湖北随县,更主要的是因为从其它传说史实的分析比较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唐以前各种记述神农传说的古籍中,《庄子》是记载最多和最喜欢谈神农的著作。史学界多数以为《庄子》是楚国的一部作品,其所以好谈神农,自然是以神农传说在那里有较多的反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神农部族起源于鄂西的一个佐证。另外,从史书所述的神农传说内容来说,其时代也以《庄子》所载的传说为最早。如上述《庄子》所称的“神农之世”,虽然反映了原始农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已有相当地位,但其时还处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代。这和其他著作中将神农作“炎帝”来比,显然古老得多。神农传说的内容既以《庄子》代表的时代为最早,那么神农氏族或部落最初生活于《庄子》所本的地区,应是合理的解释。
我们说神农部族早期居住于湖北西部一带,其后一部分西移川东构成巴族或巴地的民族之一,把茶的知识带到巴山蜀地,这与目前对巴蜀历史的研究结果也颇吻合。巴蜀之名,原是远古四川境内二个部族的族名,在他们建国以后,山族名变成国名,秦汉统一设置郡县,又正式成为地名。但不论是巴族还是蜀族,其祖先都是由外地迁徙去的。
四川大学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一书中提出:“巴人最早的祖先发源于湖北清江流域”;蜀族的远祖可能是原先生活于黄河上游的氐羌部族。《太平寰宇记》引《世本》樊文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佚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钟离山又称留难山,位于今湖北长阳县境内。可证巴的名字在巴族未移居川东以前就已有了。另外从《世本》记载中也可看出,巴族早在钟离山的时候,在诸蛮族中已名列前茅,说明其声势最大,后来发展移居鄂西沿大溪驻足川东,是合乎常理的发展结果。至于蜀族,据童恩正研究,蜀是氐字演化而来。他根据《汉书·武帝纪》“北发渠搜,氐羌来服”的记载,指出搜(也写作叟)就是氐。又根据《后汉书·董卓传》:“吕布军有叟兵内反”,指出汉代仍有“谓蜀为叟”的情况,从而指出蜀是氐(叟)的方言的转化。这一解释,我认为是可以成立的。许多古史传说反映,原先居住于甘青山地的氐羌族的远祖,不仅是现在西部藏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先亲,也是华夏和西南部分蛮夷集团的祖先。甘青山地的远古部族,其传布趋势大概分这样二支:一支沿黄河东下,即后来构成华夏的所谓皇帝部族;一支沿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南迁,其留驻原地周围和南迁仍在高原的氐羌人,演化发展为现在的藏族;南迁后来降居岷江流域进而进驻成都平原氐羌分支,则形成古代蜀人和今天西南的某些少数民族。所以,古代四川的巴蜀,一是北徙,一是南迁,皆为客籍。如果此说不错,那末我国茶的起源地也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