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千万年时空 解读“何以中国”在微博上,有不少网友说自己为考古类纪录片痴迷。魅力何在?有人留下经典一句:看时代更迭的印记,看星辰流转的魅力,看未知文明的神秘,看远古先民的生活点滴,觉得中国真的很神奇,很浪漫——风过万载,血脉绵延。
这,大概也正是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的内核。“中国文明的突出特征,八个字,‘多元一体,持续发展’。”该片学术总顾问、考古学泰斗严文明说。青年报记者获悉,这部“上海出品”的纪录片通过“古、新、今”三大视角,在不断纪录更新的考古发现过程中,和公众一起探源中华文明,认识人类文明之光。
纪录片《何以中国》去年正式启动。它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担任指导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百视TV共同投资拍摄。
第一季共8集,将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从秦汉为始追溯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根基,以“古、新、今”的历史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的由来,向大众讲述中华文明的辉煌过去,为年轻人树立中国文化自信,致力于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应该注意两条,一般老百姓都能看,这是普及,但普及的基础上也要有提高,最终用提高来指导普及。”这是严文明对纪录片的指导意见,也是《何以中国》拍摄制作至今秉承的理念。
总导演干超解释了这部纪录片,和国内的其他考古类或历史类纪录片的区别。他说,现有的纪录片,要么以考古发现来讲述背后的人和历史,要么从历史文献去看文物,考古并不是其中的主流,而《何以中国》要做的,除了普及,更是透过考古本身,来全面阐述“大文明”,包括了社会制度、思想、文化文明等,最终让观众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是以考古学为立足系统性地溯源中华文明。”
要系统性地溯源中华文明,只靠历史文献自然不够,文字所记载的历史,当然不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全部,也不足以回答“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将往何去”的终极问题。习总书记说:“考古学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不同于世界其他远古文明,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发展至今的内在脉络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文字、礼俗、思想和民族精神能始终相承而未中断?这个文明古国如此强的韧性和生命力是从何时开始、又是如何造就的?——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仅要延伸探索历史的时间维度,也要有观察古代社会的多重视角,更要能把握住历史变化的宏观节奏。而这些,都需要由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研究来实现。
在拍摄过程中,《何以中国》摄制组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又遇到了一些著名考古工作的“上新”时刻。他们重点关注的三星堆,近期就在持续“更新”。
就在10天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上,考古工作者透露,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6座坑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除5号坑和6号坑年代稍晚之外,3号、4号、7号、8号祭祀坑的埋藏年代一致,为商代晚期。考古人员还在祭祀区新发现了小型祭祀坑群和建筑基址。
遇到这样的时刻,摄制组是忙碌的,却没有被幸福冲昏头脑。干超就说:“我们记录中国考古的珍贵时刻、重要发现,但并非一部‘考古进行时’的纪录片。”
他的这句话,他们重点关注的良渚古城遗址,似乎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注解。在良渚,他们既拍摄古城、大型水利工程等已为大众认知的考古发现,也追踪古城营建之前早期良渚村落的考古发掘——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南侧约2公里处,不久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和同事们发掘了北村遗址,相关的发现有助于解答“建城之前良渚人来自何方”等问题。
而纪录片《何以中国》之所以“新”,也正是因为它在尝试通过这些“上新”的考古发现,去解释中华文明的来路和去处,从一件件具体的文物、一个个具体的考古新发现中,将中华文明的轨迹捋得更清晰一些。
陈明辉说:“探寻文明起源,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课题。”《何以中国》的特别之处,是在于解释中华文明脉络的同时,一直在将历史和当下做串联,回答“将往何去”的问题。
在拍摄过程中,《何以中国》摄制组已经非常明晰地阐述了严文明所说的“多元一体”。在西南,有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在长江下游,有浙江的良渚古城,在中原地区,有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遗址……多点开花是中华文明的典型特征。“中国的文化从一开始,从史前时期一直到现在,都是多元的,但同时,中国的文化又有主体又有外围,我形容它说是一个‘重瓣花朵’,这是世界其他几大文明所不具备的。”严文明说。
通过考古发现,了解了这样的知识,那对当下中华民族有什么重要意义?“有主体,文明就能延续下去。”严文明说。习总书记一直强调,要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通过考古发现,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干超和他的主创团队,也将“和当下生活连接”当成了纪录片的使命,他们希望片子既要经得起历史学术的检验,也要面向年轻一代观众。为此,他们一直和考古队、考古学家等专家泡在一起,将他们的知识,用深入浅出、符合当下传播规律的语言讲述出来。
“我们把中国想象成一个‘人’,从早先的文明演进中寻找中国的‘人格’。从摇篮到少年期,从对自身成长诉求到对于满天星斗下的世界产生好奇,从交流位移到形成广域性的国家。我们据此设计故事图,用考古材料来展现一段生动的可解读的中华文明成长历程。”干超说。
如今,这个故事已经基本讲完了第一部分。它将用八集、每集52分钟的体量,在考古中观史,以考古资料展现出超越“上下五千年”、更为波澜壮阔的文明形成历程,厘清万年时空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流转脉络,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