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起源是什么?中国,瓷器的故乡;瓷器,中国文明的瑰宝。它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不朽创造,“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china,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看瓷器,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陶,一开始,只是作为容器或餐具等生活用品,后来陶制造逐渐脱离了实用主义,出现了只作为装饰功用的产品。殷商初期,随着烧制温度的不断提高,瓷器初具雏形,拉开了瓷器发展史的序幕。
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并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茶叶、瓷器或作为商品,或作为礼品,到了外国,受到那里的王公贵族、部落酋长、富商大贾、宗教首领等的珍爱。
宋代是中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因为瓷器成为海上运输的重要货物,“丝绸之路”又被称作“瓷器之路”。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唐代的秘色瓷,到宋代的五大名窑,事实上还有福建德化窑、建窑,陕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都对陶瓷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后,元代青花瓷、明代斗彩、五彩,清代珐琅彩、粉彩等,一直在发展,不断在创新。创新,既是御窑之魂,也是瓷器之魂。
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埴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现在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闻名。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湖南醴陵的红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这是古人对瓷器描绘的传神诗句。诗中瓷器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让人神清气爽。
中国作为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那么,瓷器到底起源于何时呢?
据史料记载、专家考证,早在3600年前的商代中期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遥想商末纣王和妲己的酒池肉林中,就浸泡着不少美轮美奂的欢娱器皿吧。
根据考古挖掘,在郑州出土的青釉瓷尊通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瓷器之一,我们称为原始青瓷。
此器高25.6厘米,口径21.4厘米以高岭土烧制而成,通体施稀薄的淡黄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
后来,考古有了新发现,专家发现,在夏代人们就已经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等成分,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硬于陶器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接近原始青瓷。但是器皿表面无釉,我们称其为“原始素烧瓷”。
原始素烧瓷的器型主要有酒器和豆、钵等食器,器皿表面多刻有饕餮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图案,相比于同期的青铜器,算是一种创新的工艺品了。
追本溯源,瓷器就是由陶器发展演变而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陶瓷不分也是这一演变发展的佐证。
首先是使用原料不同:陶器烧造的原材料是黏土,瓷器的胎土是石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岭土。
其次,陶器和瓷器的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甚至达到800℃以下,一般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所以陶器的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而瓷器的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第三,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中国在一万多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初期就开始使用陶器,主要有彩陶、黑陶、印纹陶等。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白陶或称灰陶。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白色陶器,是用高岭土烧制的,质地洁白细腻,是与瓷器最为接近的陶器。
去首得御窑看看,首得御窑起初主要学习消化千年景德镇御窑沉淀下来的经典工艺和设计,主要以粉彩和珐琅彩为主。后来首得御窑坚定走创新路线,而且相比其他窑口,首得御窑的创新程度更大。最终烧制出青花釉里红山水系列,受到了玩家和行业的一致好评。
玉妃窑历史悠久,曾以粉彩仿古大件为主,凭借其多年的精湛技艺,在景德镇颇有名气。近年来玉妃窑转战做茶器,凭借玉妃窑多年来的底蕴迅速打开了市场,现如今玉妃窑主要以青花,粉彩,仿明清,画功专功仕女,山水,人文历史等题材茶具。